今年,不寻常。春耕时正逢新冠疫情,粮食成熟期又遇上三场台风,连日来各地陆续降雪加大了秋收难度。受台风影响,黑龙江省秋季局部地块出现倒伏和积水,导致秋收工作难度大、成本高。怎样克服困难抓紧抢收?怎样把看到的果实变成丰收的成果?怎样把好的收成变成好的收益?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自然的时序与人的努力缺一不可。全省各地多措并举,抢晴天、战雨天,强力推进秋收生产,不让雪捂粮,打赢秋收战役进入冲刺阶段。龙江大地上机声拂稻浪,金戈任驰骋,现代化农机集团式收割作业的壮美秋收画面,人们用“颗粒归仓”的努力,为秋收再增一份亮色。收获的背后,是农民春播夏种的汗水,是上下一心抗洪夺粮的拼搏,是全省强农惠农政策的给力支撑。颗粒归仓,让每一粒粮食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节俭高效,才能不负这份增产增收的一番“粮”心,才有“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累累硕果,才担得起龙江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底气。
特殊之年当有特殊之举!开镰前有关部门就制定了受灾地区玉米和水稻收获机械改装全额补助计划,制度层面先行一步,在关键处落子;农民们则发挥了智慧与创造,用改装的农机“因田制收”,再“人工复检”一遍,“拾稻穗者”并不鲜见。
收割和储存是粮食增产增收的重要方面。人们往往重视农作物的“生长”环节,不论在种子优化,还是高效种植,或是田间管理上,都对丰收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对于收获环节,挖掘的潜力很大,却常常被忽视,尚需多环节、全链条、系统化地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减损的本质就是在做粮食生产的“加法”。在今年这个特殊年份更需要强化这个理念。
节粮减损还需要“产购储加销”协同发力。有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等环节中,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节粮,提高农业智能化水平,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相当于多耕种了一块“无形良田”。对农业现代化排头兵的期许,提高智能化水平是应有之义,黑龙江省在农业节粮减损方面,更要用“智能”换“节能”。
再过几天,就是第三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了。龙江大米,香飘世界。人们品味龙江大米的味道,那是阳光的味道、清风的味道、碧水的味道,也饱含着颗粒归仓的喜悦、战胜困难的骄傲。(张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