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西农业科研人员公布了一种新的水稻栽培栽培方法——“水稻粉垄生态高效栽培法”,这种栽培方法有望在不增施化肥农药、不增加灌溉和人工投入的情况下,使水稻增产20%左右。
“水稻常规栽培技术费工费时费水,已不适应良种高产潜力的进一步发挥。”7月23日,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韦本辉研究员表示,经过农业科研人员地不断探索,新的水稻粉垄生态高效栽培法已逐渐成型。7月16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听取粉垄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汇报后,对这项新技术曾给予高度肯定,认为“粉垄技术可在全国推广”。
韦本辉介绍,目前的水稻生产,有水栽、旱栽和直播等种植方式,其中浆耕水栽生产方式最为广泛。须历经稻田翻耕、浆耙的耕作,到大量使用人工灌溉、施肥等复杂管理程序,投入的生产成本也相对较高。尤其在耕作和水分管理上,首先需对稻田进行灌水,在有水层的条件下,进行两犁三耙后才能插秧移栽;之后,要深水回青,浅水分蘖,分蘖期还要作浅水灌溉,人工耘田;中期,要排水晒田;后期要回水抽穗到成熟,整个水稻生产过程繁杂,劳力成本高。
他认为,常规栽培技术下,稻田耕作层浅薄,使得增产潜力空间很小,单产也难以进一步提升。“在拖拉机旋耕条件下,耕层10~16厘米(多数在13厘米左右),稻田土壤松土量和原生养分严重不足,满足不了超级稻等高产良种对土壤环境的需求。”韦本辉说,正因为耕作层存在的“根本”缺陷,使得常规栽培技术下肥料浪费过多,土壤易板结,也容易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影响生态。
为此,韦本辉把粉垄技术应用水稻栽培中,摸索出一套水稻粉垄生态高效栽培法,他戏称为水稻的“懒人种植法”。即在稻田干田时,以粉垄耕作机的螺旋型钻头深旋耕耕作一次后,回水软土后以原生态状态形式,直接进行水稻移栽或直播。利用土壤中原生养分、土壤容纳的氧气、水分等供水稻协调生长,实现以利用天然降水为主、人工灌溉为辅的水分管理,并以干湿交替管理与土壤中溶氧量最大化、辅之适量施用肥料等,促进水稻根系发达、植株健壮,提高光合效率,达到省工、节本而获取高额产量和良好品质的目的。
韦本辉告诉记者,采用粉垄深旋耕技术翻倍深松稻田后,耕作层由常规的13~15厘米增厚至26~28厘米。采用粉垄种植,当季和后季种植的水稻根系数量比传统栽培增加20%~30%,年复一年残留在土壤中的根系,一方面将成为土壤中的有机质,起到改良土壤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果耕层不再耕作扰动,腐烂后将成为土壤中无数网状连通的通氧道管,既有利于稻田土壤肥力的培植提高,更有利于土壤氧气的通透性营造,还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这就是粉垄水稻栽培得以连续多年处于一个良好的增产平台,取得良好增产效果的缘故。
据了解,该栽培方法目前已申请国家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