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爱立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你好!欢迎来到 湖北爱立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25 |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繁體中文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图]我国科学家破解水稻…
[图]喜讯!湖北爱立发农…
[图]早端午凉嗖嗖,晚端…
[图]我公司应邀出席第七…
[图]科学家发现神奇基因…
[图]像种果树一样种水稻…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新闻资讯追梦故事:湖南农民沈昌健全家35年研究超级杂交油菜

追梦故事:湖南农民沈昌健全家35年研究超级杂交油菜

发布:2013/12/2 来源: 作者: 浏览:1953

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实现中国梦?追梦人足迹

——农民沈昌健全家研究超级杂交油菜的故事

    导读:临澧,山清水秀,地灵人杰。这里是我国稻作文化的起源地,刚刚出土的八千年前的碳化稻谷,凝聚着在这片土地上耕作过的祖辈的智慧;八千年后,农民科学家沈昌健和父亲沈克泉用30年时间培育出“沈油杂”油菜品种,以其最高达330公斤的亩产,续写着临澧的农业传奇。
    【沈克泉介绍】

    沈克泉是临澧柏枝乡杨桥村的普通农民,1939年出生,8岁时母亲病故,父亲是地主家的长工。13岁时,因为家里穷他退学回家。因为勤劳,15岁那年沈克泉被大队推荐到供销系统工作,次年在湖北学习养蜂技术。
    1978年5月,他在贵州山区发现3株奇特的野油菜,花期比家油菜迟,生长结构特别好。沈克泉把它们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通过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里和乡亲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从1979年到1980年,沈克泉连续两年利用本地油菜与花粉,对野油菜进行人工授粉杂交,但是没有达到期望的结果,当地农民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当他陷入困惑之际,农科站专业技术人员鼓励他选择与野油菜相包容的好品种杂交,把它改造成全不育杂交亲本材料,一定会育出高产优质的杂交油菜新品种,沈克泉重新树立了信心。
    六旬老农携巨型油菜“勇闯”国际油菜大会
    农民科学家的超级杂交油菜梦
    湖南老农种出两米高巨型油菜
    常德农民的“超级杂交油菜梦”再引央媒关注
    视频新闻:湖南电视台乡村发现栏目组访问油朦菜大王沈克泉
    本地电视台介绍沈克泉30年奋斗历程
    感动常德十大人物沈克泉

    从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采访归来,那一块与众不同的油菜地时常出现在记者的梦境中。地里每一株油菜的每一个分枝上都挂着标记。这是杨桥村农民科学家沈昌健全家的“圣地”——超级杂交油菜科研基地。
    这块土地诠释着沈昌健全家人的前赴后继与执著守望。那是35载的花谢花开啊!
    放蜂巧遇“油菜王”,青黑胡茬儿蓄成长白美髯——
    “我们农民就不能搞科研?”
    沈昌健书柜里的23个笔记本,是一家人进行杂交油菜实验的原始记录。翻开最早一本的扉页,上写:“1978年秋沈克泉”。
    沈克泉是沈昌健的父亲。
1    978年,沈克泉在贵州养蜂。7月的一天,路边3株野生油菜引起他的注意。湖南的油菜5月份就已成熟收割,而眼前这3株竟还在开花,不仅植株壮硕,分枝还特别多。沈克泉如获至宝,立即兴致勃勃带回家乡播种。
    对杂交油菜来说,不育系的改良和选育是育种的关键。沈克泉发现的正是难得的不育系种质材料,后取名“贵野A”不育系。贵州的这次巧遇,让这一家人走上研究杂交油菜的漫漫科研之路。
今年4月17日,记者随几位从事油菜研究的大学教授到沈昌健家观察试验情况。
    专家们惊叹,“贵野A”的恢复系本身就很难找,能让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3系配套,且品种达到双低(低芥酸、低硫甙),农民育种家做到这一步,太了不起了。
    取得这样的成就,沈昌健一家人历经的,是1000多次反反复复的失败。
    当初研究“双低”时,沈克泉父子慕名找到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易冬莲、省农科院黄崧等油菜专家,虚心向他们学习、请教。两位专家被他们的诚意感动,向他们赠送了专业油菜种植书和两种优质油菜种质材料。
    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沈克泉父子只能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2001年,沈克泉带着种子来到农业部油料检测中心申请检测,转优趋势明显。2004年,再次对新育的10个品种进行检测:2个达到了双低标准,另4个品种达到单低!这一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材料油菜新组合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得知消息,华中农业大学傅庭栋院士找到沈克泉,紧紧握住他的双手:“沈老,您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学习。您培育的杂交油菜新组合大有前途,一定要坚持到底!”
    沈克泉眼里有了泪。从研究杂交油菜开始留胡须,他发誓不成功不剃须。青黑胡茬儿变为长白美髯,终于得到中国“杂交油菜之父”的肯定与帮助,怎能不激动!
    流泪不止这一次。他们多年艰苦研究、试验培育出油菜品种“友谊三号”,半卖半送给农民,反响很好。
    不料,有人找上门来,说农民不可能搞出这样的发明,认定沈克泉的种子是假冒伪劣品,要罚款8000元。县农业局退休干部谭友斌专门去探望他,沈克泉流着泪,捶着胸说:“难道我们农民就不能搞科研?”
    谭友斌给他打气:“沈老,谁说不能?总有一天会证明你是对的。”
    一盏马灯支在地头,一家人不分昼夜——
    “搞科研就要吃得苦,耐得烦!”
    记者面前,沈昌健67岁的母亲何秀英正穿着雨靴在地里给油菜贴标签。
    播种季节,耕地、除草、施肥;开花时节,套袋、观察、检查纯度,顶着烈日授粉,冒雨搭隔离棚;收割季节,每株油菜上的几十个分枝,每一枝都是和不同材料进行侧交的,需要一个个分开脱粒,边脱粒边记录数据:角果数、粒数、千粒重、杂交的父本和母本……
    何秀英经常通宵达旦忙着工作,在科研院所里,至少需要好几位大小伙子合作完成。儿女劝她休息,她说如果不做完,数据搞混就糟糕了。“老头走了,就给我留下这些油菜……”何秀英经常看着试验地出神。
    沈克泉有两儿四女,为了油菜科研,筹钱的筹钱,帮工的帮工。大儿子沈昌华夫妇外出打工赚的钱全补贴家里搞研究;2006年正月初二,小儿子沈昌健的爱人朱春贵上山砍树搭大棚,山陡路湿,一脚没踩稳,滑下来,腰部扭伤落下后遗症。沈昌健的两个女儿,更是从小就跟着父母下地帮忙。
    沈昌健既要在地里忙活,又要负责外联。
    湖南省农科院、贵州省安顺市农科所、四川省南充市农科所、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检测中心……都曾留下他们请教专家的足迹。
    2007年4月的一天,沈克泉晕倒在地里。医生说:“这是劳累过度,营养没跟上。”正是油菜盛花期,沈克泉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从家里到试验地来回4公里路,每天就吃一顿饭。在诊所打完点滴回来,沈克泉又下地了。
    多少个夜晚,沈昌健一觉醒来,看见父亲房里还亮着灯。由于不是科班出身,沈克泉买了大量油菜育种方面的书来学习。
    邻居沈绪华说:“我真服了这一家子,长期一盏马灯支在地头,没日没夜地干。我也劝过:研究是科学家的事情,我们农民搞,太苦了。可沈老是怎么回答的:搞科研就是要吃得苦,耐得烦!”
    弥留之际,沈克泉将家人叫到床前——
    “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
    2009年12月8日,沈克泉把家人叫到床前:“我没时间了。油菜事业不要丢,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
    医生诊断,沈老患有结核病,劳作时脱衣服受了凉,咳嗽不止,结核球挡住呼吸道,生命垂危。
    几天后,沈克泉去世,终年70岁。
    “沈老的一生是伟大的,他为我们农民树立了榜样。”追悼会上,村主任一席话让大家动容。
    家人遵从遗愿,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他们懂得,“让我日夜守护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
    “一定会成功的!”这遗言,成了一家人不倒的信仰!
    今年3月,因科研急用,沈昌健找村干部又借了1万元钱。去年向银行贷款8万元,还没还上。一家人为杂交油菜欠下了不少债。
    环顾沈昌健家,没几样值钱东西,除了两台用于冷藏种子的冰柜。
    天井里,摆满了装着种子的小盒子。盒子是自制的,将硬纸盒剪、拆、粘,用订书机订成。在沈家,这样的盒子有上千个。
    费用始终是问题。1996年夏,沈克泉端起饭碗扒了两口又放下:“昌健,把车卖了吧。”
    当时沈昌健和妻子开客运中巴车,每天纯收入200元,是全家最大的经济来源。“已经欠了几万元,家里已经没东西可变卖,能借的人也都借了,请人做事还没给工钱。”
    父亲的话让沈昌健说不出“不”字。卖掉中巴车,解了燃眉之急。
    沈昌健夫妇俩已经好些年没买衣服了。朱春贵一条毛巾用了5年,破了几个洞。除了来客人或请帮工,家里极少吃肉。早餐两元,中餐3元,晚餐3元——这是女儿沈玲在大学里一天的开支。
    大家的帮助一家人铭记在心。2005年,县委书记吴友云支持1万元科研经费;2008年,县长谭本仲特批两万元经费;2009年,常德市科技局支持3万元。常德市澧县涔南乡农技员陈章华一直支持他们,又出钱又出力;县科协副主席沈文祥向上级领导写信反映沈克泉一家的情况;省直有关部门领导赶赴现场考察,给予了精神鼓励和一些物质支持。
    还是不够。沈昌健承诺每年给合作的大学数万元科研经费,但这笔钱至今没筹到。2009年成立的油菜研究协会的8个骨干人员,约定每人年工资15000元。因为拮据,只能发3000元。

    油菜研究进入了新阶段。湖南省澧县国家油菜示范园负责人李远华来信报喜:“沈油杂202新品种,试验5亩,亩产225公斤,与2010—2011年度全国参试的35个杂交油菜比较,具有以下优势:茎秆粗,分支多,抗性好,荚长角密,籽多饱满,抗倒伏及抗病虫害和抗冰冻能力强。今年测产预计亩产达到250公斤左右。这个产量可排到全国前三了!”
    “专家说,我国植物食用油自给率只有38%,而适合种油菜的冬闲地还有1.2亿亩。如果我们的贵野A不断繁育出产量高、油质优、抗性好的品种,对国家作出贡献,那就是我的中国梦。2015年我们的品种有望通过省级审定。如果推广100万亩,一亩保守增产50公斤。按每公斤6元算,可为农民增收3亿元呐!”
    沈昌健描绘着油菜花开的美好前景。
    【泥腿子的科研路】
    父亲一次巧遇 全家走上漫漫科研之路
    沈昌健的父亲沈克泉是个地道的农民,1939年出生,8岁时母亲病故,父亲是地主家的长工。13岁时,因为家里穷他退学回家。因为勤劳,15岁那年沈克泉被大队推荐到供销系统工作,次年在湖北学习养蜂技术。1978年5月,他在贵州山区发现3株奇特的野油菜,花期比家油菜迟,生长结构特别好。沈克泉把它们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
    对杂交油菜来说,不育系的改良和选育是育种的关键。沈克泉发现的正是难得的不育系种质材料,后取名“贵野A”不育系。[详细]
    经过1000多次反反复复的失败 泥腿子真成了科学家
    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沈克泉父子只能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2001年,沈克泉带着种子来到农业部油料检测中心申请检测,转优趋势明显。2004年,再次对新育的10个品种进行检测:2个达到了双低标准,另4个品种达到单低!这一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材料油菜新组合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追梦:携巨型油菜“勇闯”国际油菜大会
    在齐聚700位国际顶级油菜专家的大会开幕式现场,却来了位不速之客——68岁的湖南老农沈克泉,大把的白胡子和身旁的两株巨型油菜特别引人注目。“听说这是全世界最高级的油菜会议,来的都是大科学家。我就从老家带来了我发明的新品种,让他们给看看。”老沈是特地从湖南老家临澧县赶到湖北武汉来的。
    美梦成现实 享誉海内外
    经过近30年的研究,发现与繁育出了“贵野A”不育系油菜种质材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出的超级杂交油菜“沈油杂202号”、“沈油杂303号”、“沈油杂819”组合在湖南、湖北、四川等8个省市大面积的试验示范种植,亩产达200公斤以上,含油率达45.7%,又有抗冰冻、抗倒伏、抗病虫,省工、早熟等优点,每亩可为农民增收200元以上,被农民朋友争相种植。这种杂交油菜繁育新组合方法于2004年获国家专利证书。
    续父辈梦想 展伟业宏图
    30多年的拳拳之心,30多年的锲而不舍,长期过度的劳累,清苦的生活,沈克泉患上了多种疾病,频频发作的疼痛……2009年12月10日,刚满70岁的沈克泉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浸透他半辈子心血和汗水的超级杂交油菜。
    老人的去世,令儿女们悲痛万分,而沈昌健尤甚,多年与父亲朝夕相处,携手科技攻关的他深知,超级杂交油菜“沈油杂819”系列新组合的高产试验示范与品审是父亲多年来未竟的事业,他必须替父亲完成梦想。
    【他们说】
    中共常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进能说:“沈昌健一家三代追求‘超级油菜’的梦想故事,生动表明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把这些梦叠加起来,帮助每一个人圆梦,就能汇聚成伟大中国梦。沈昌健一家三代人,在生产中探索科技,在实践中超越自我,在困境中不放弃,终于创造奇迹。他们用事实再次证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创造的主体。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我们的事业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专家们惊叹,“贵野A”的恢复系本身就很难找,能让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3系配套,且品种达到双低(低芥酸、低硫甙),农民育种家做到这一步,太了不起了。
    来自法、德等发达国家的专家仔细观察后,不禁用生疏的中文发音惊呼:“中国农民真棒,让我们第一次看见这么巨大的油菜!”
    邻居沈绪华说:“我真服了这一家子,长期一盏马灯支在地头,没日没夜地干。我也劝过:研究是科学家的事情,我们农民搞,太苦了。可沈老是怎么回答的:搞科研就是要吃得苦,耐得烦!”
    【沈克泉语录】
    “我们农民就不能搞科研?”
    “搞科研就要吃得苦,耐得烦!”
    “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

【字体: 】 【关闭窗口
免责声明:如内容有类似或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处理,并感谢您的支持。
上一篇:水稻理想株型与水稻产量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下一篇:转基因玉米致癌
网站首页    | 企业概况新闻资讯产品总汇 人才招聘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湖北爱立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鄂公网安备 42900402000291号    鄂ICP备16023846号-1   鄂ICP备16023846号-2

   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咨询
热线
服务热线:0728-3326369
在线
客服
微信
二维码
^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