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增产提效仍有潜力可挖掘 |
发布:2013/6/29 来源: 作者: 浏览:2542次 |
6月中旬,正是山东北部“三夏”大忙时节,一台台小麦收获机在一望无际的金色原野上驰骋。“现在德州市每天收获小麦100万亩,预计6月20日左右集中收获基本结束。”全国首个粮食总产过百亿斤的“吨粮市”——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说,6月10~11日一场雨对小麦收获稍有影响,但对玉米播种却十分有利,目前全市正在抢收小麦的同时抢墒播种夏玉米。
一边是小麦收获,一边是玉米抢种,在德州市临邑县国寨村千亩玉米吨粮田高产栽培示范片,深入一线感受“三夏”的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党员干部,有的登上收获机驾驶室观摩机手熟练的操作,有的追着播种机探寻播种的希望,有的围着在田边观望的农民亲切攀谈,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一台正在作业的新型播种机引起大家的注意,只见这台机器“头顶”的肥料盒里分成两格,一格是黑色的有机肥,另一格是五颜六色的缓释肥,肥料盒下面的种子盒里则是红色包衣的玉米种,播种机所过之处,刚刚收割留下的小麦茬被打成了碎末,黑色的玉米点播行随即被小麦碎茬所覆盖。
临邑县委常委、副县长孟祥胜介绍说,这台机械最大的特点是“一机三用”,一次作业可以实现“三位施肥”、种肥同播和灭茬免耕同步完成。“种子和肥料分布在三层,最深处是有机肥,中间是缓释肥,上面是种子和复合肥。”他弯下腰,用手指比量着点播穴提醒大家注意株行距,“这种机械播种可使玉米行距缩小到80厘米,株距14厘米,这就意味着比传统播种方式每亩可增加1000株玉米。” 玉米生产是“七分种,三分管”,播种质量对增产增效影响很大。据了解,采用“三位施肥、种肥同播”技术,每亩玉米的播种密度可以达到6000株,去年小范围试验示范亩产超过900公斤,今年千亩方的产量目标是实现夏玉米“一季吨粮”、小麦和玉米两季亩产过“吨半”。
从“吨粮田”到“吨半方”,高产创建在冲击产量目标的同时,还肩负着追踪新技术应用成本的重任。“技术再好,成本太高也难以推广开来,我们的目标就是既要增产,又要增效。”德州市农业局局长邵国君坦言。
在2011年荣获“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称号的魏德东看来,粮食增产提效仍有潜力可挖。“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核心。”魏德东介绍说,有了大马力拖拉机、玉米小麦收获机、免耕播种机、深耕机、旋耕机、喷灌机这些“帮手”,他3000亩的农场只雇了3个人,“其余自己家人就能照看过来”。这位临邑土生土长的“粮王”忍不住向种植业管理司党员干部夸赞起他最满意的新机械——移动绞盘式喷灌机。“一亩地一次浇水45立方米,相当于下一场中雨。”魏德东说,除了节水,喷灌机的好处还在于省工——2个人可以同时管6台机器;省时——一天一宿可以浇地50亩,相当于4~5台传统柴油机;省地——不需要起垄,10亩地能省出1亩来。“我种了3000亩地,这一项就能省出300亩,300亩耕地能增产多少粮食?”他认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除挖掘单产潜力外,还要挖掘土地的潜力。
“临邑县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单产总产均实现了‘十连增’。我们在‘三夏’大忙时节来到临邑,就是要在体验‘三夏’、感受‘三夏’的同时,了解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推广新模式。”种植业管理司司长叶贞琴表示。当天,种植业管理司还向临邑县授予了“全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县”标牌,赠送了一批用于病虫害防治的植保机械和配方肥,并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在烈士陵园重温了入党誓词。 |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如内容有类似或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处理,并感谢您的支持。 |
上一篇:超级杂交稻第四期高产攻关通过农业部组织的测产验收 下一篇:作物解决方案要靠经销商 |